颍上藏书家余炳成

发布日期:2020-07-16 17:13

       余炳成(1880—1937),字幼泉,颍上县半岗镇余庄人,安徽省著名教育家、藏书家。清末秀才、优贡生。
  清朝末年科举制取消后,余炳成就读于南京两江师范学堂,毕业后以官费生身份赴日留学,入早稻田大学。归国参加教育参观团赴菲律宾等地访问。看到与国外的差距,他立志办学,希冀培养人才,教育救国。由于正值辛亥革命前夕,封建统治摇摇欲坠,社会空前黑暗,他回乡过了一段耕读生活。1912年,受同盟会会员江彤侯之聘,余炳成创办了颍上县立高等小学。1914年任阜阳安徽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校长。任职期间,一批优秀人才被充实到教师队伍。该校历时五载,成绩斐然,培养了大批学生,桃李满江淮。余炳成清正廉洁,勤俭办学,节省下数千元办学经费。1918年,余炳成当选为安徽省议会第二届委员,任省会安庆省立第一中学校长。余炳成一身正气,团结有识之士,与军阀当局展开斗争,呼吁增加教育经费。1923年,同我省知名人士光明甫、江彤侯等人联合社会各界,清查安徽财政,又组成“裁军请愿代表团”,赴京请愿,要求削减军费支出,减轻群众负担。因目睹军阀割据、混战局面,人民处于饥寒交迫、水深火热之中,又苦于回天无力,只好在1924年秋退居下来,以读书自娱,著书立说。后曾拒绝高官厚禄诱惑,沉溺学问。死后葬于安庆菱湖公园。
  余炳成出身书香门第,父亲手不释卷,熟稔三坟五典,以教书为业。余炳成自幼喜欢买书,家里藏书丰富浩瀚,累达数万卷。他的藏书主要有两类。一类是国学、经史子集。比如他有一套完整的《四部丛刊》。该书在学术界享有“小四库”的美誉,从1922年起,到抗战爆发为止,《四部丛刊》由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,共出了初编、续编、三编,实共502种,分装成3100多册,可以说是20世纪我国新出的规模最大的丛书。能够收藏这套书,余先生是有深刻的学术眼光的。一类是地方志。全国各地的方志他几乎都有,这为他后来编修志书奠定了基础。他的藏书版本都很好。他让子侄们把这些书分门别类,登记造册,并盖上“颍上余氏藏书”印章。他挖掘乡土文献,著文《颍上县志校补》,考察颍上历史变迁与地名沿革,并得出“汉以前并无颍上县”的结论。他著有《唐略》一书,惜未定稿,即于1934年被聘为安徽省通志馆副馆长兼总编,与馆长江暐、总纂徐乃昌一起,在一大批修志人员的通力支持下,群策群力,同心同德,克服重重困难,历时三年完成《安徽史志通稿》(又名《安徽通志稿》)。还著有《安徽田赋考》。
  1937年,余炳成于弥留之际立下遗嘱,要求将家藏图书悉数捐赠予安徽省立图书馆,省馆为此专门开辟“余幼泉图书室”,以褒扬他的这一善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