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铭经与省立六中

发布日期:2020-11-18 11:56

    民国之初,伴随我国新学之兴起,百年历史名校阜阳一中之前身——“安徽省立第六中学”,于1917年应运而生,打破了颍州地带仅有一所初
  级中学、尚无高中之设的落后教育局面。而这一创举与功德,又不能不归结于出生在阜阳县六十里铺的寒门秀才、两江学子,时任安徽凤阳师范学校校长的刘铭经先生。是铭经先生心怀兴盛乡梓教育之梦想,筚路褴缕,披荆斩棘,在交通闭塞、文风不振的颍州大地,创办起一所高级中学——“省立六中”,从而开启了阜阳的高中新学。
  刘铭经,字永鑫(1876——1947),寒门秀才,两江学子,一生尚德惜才,治学严谨。先生幼年家境贫困,时有饥寒之忧,但其聪颖好学,苦读五经四书,弱冠参加清末科举,名登“秀才”之榜。及至废科举、兴学堂,刘铭经又负笈南京,考入两江高等学堂,荣获“两江学子”之殊誉。
  两江高等学堂毕业后,刘铭经以优异成绩受聘于安徽凤阳师范学校,任校长之职。
  1916年,安徽省决定开办省立第六中学,但校址设在何处众说不一。各地爱国人士出于振兴桑梓文风之愿,竭力奔走争取。而刘铭经先生得知此情后,决意辞去凤阳师范校长之职,遂参与竞争之列。
  因他知晓,当时家乡阜阳仅有一所初级中学学堂,尚无高级中学学府之设。他想,倘若家乡能再创设一所高级中学学堂,这对乡梓未来学子深造和人才培养又是多么有利啊!于是,刘铭经自备旅资,亲赴省城面见安徽督军倪嗣冲(阜阳城里人),陈述其意,说:“阜阳乃皖北重镇,盘桓中原,地接苏鲁鄂豫,然而竟无一所高中新学之设,实为当局之失策。阜阳地大物博,然而文化落后,人才难出,实为家乡父老之困惑。将军来自阜阳,今主持省务,理应念及家乡教育之发展、人才之培育、父老之期盼,乘势顺时、力排众议,将其‘省立六中’设于阜阳。”
  经过铭经先生有力的游说,倪亦动之于情,晓之于理,最终答应将“省立六中”设立于阜阳,从而开启了今日之省内名校阜阳一中百年辉煌历史。
  之后,经过一年多紧锣密鼓的筹建,省立第六中学终于在1917年秋季正式招生了。当时,原颍州府所辖之亳州、太和、涡阳、蒙城、颍上诸县,乃至霍丘的初中毕业生,均纷纷来阜阳“省立六中”就学。只是该校招收新生甄选甚严,所聘师资也均为省内外一时之名流。至此,铭经先生正式离开凤阳师范,就任“省立六中”首任校长。
  其时,因倪嗣冲为袁世凯之亲信,故有人为鄙倪而迁责此事。而铭经却不以为然,且反斥道:“我以培育人才为先,并非夤缘攀附,奚畏人言。”
  在铭经先生出任阜阳“省立六中”校长期间,有如下几件事例值得铭记于百年校史,以真切展现作为一校之长刘铭经先生的治校理念。
  其一,某日,铭经校长发现有几个学生用牌九与扑克在校园内赌博,经谈话教育后仍无悔过之意,于是,校长便立即决定将其挂牌开除,并在牌文中写道:“余不德,不能整躬率物,致讲学圣地变成樗蒲之场。博徒集数县之子弟,赌具萃中西之大观,实属朽木不雕、粪土难圬,
  自应摒诸门墙,无待小子鸣鼓。”此则开除学生的牌文,文风出自六朝骈体,音韵协调,语言铿锵,且采撷《论语》文句,收纳魏晋典故,非博学者,焉能为之。
  其二,有一常姓青年,成绩特别优异,结果被六中录取。但常某出身于清末衙门中的皂吏之家。按古制,皂吏为贱民之属,三代之后方可入学应才。故阜阳一乡绅正告铭经校长,说:“常生属贱民二代,应予退学。”然铭经却对之曰:“现在是中华民国,不是大清朝了。孔子弟子三千,有教无类,你知晓吗?常生聪颖,才华初露,理应录取。戕害人才之事,铭经不为!”
  其三,铭经先生主持省立六中时,聘请教师尤为审慎,非真才实学者坚决不聘,所聘教师皆省内名流,负有众望。如数学教师王允仲,即留日学子,是陈独秀的表弟,学识渊博,思想进步。另一数学教师陈萼楼,三位、五位乘法,只用心算,便能立时在黑板上写出得数来。生物教师江植棠,上课不须带课本,只拿几支彩色粉笔,讲到哪里,便在黑板上写画到哪里,随讲随画,绘出的动植物以及人体解剖图,形象逼真,胜似板印挂图,图像生动,引人入胜,易记易学。尤其是他能在教课时剥制鸟兽标本,立时完成,与从外地购置者无异。他是安徽省知名的生物学家。化学教师计钟山,凤阳人,更是多才多艺,制造脚踏扇,类似今日之落地电扇。他还长于音律,善弹古琴,为皖省独一无二者。英语教师吕醒寰,留美学生。化学教师姚南枝,亦是留美学生。其他教师,也都是国内名牌大学毕业生,且均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。上述先贤,犹如一群播火者,从国内外汇集颍州,为这块文风久已不振的黄土地,带来了新的希冀与生机。他们启迪民智,吸纳人才,点燃了梦想,为革命大业培育了一大批铁血斗士,为新政权的建立,储备了一大批优秀人才。
  其四,铭经校长对教师的生活十分关心。如有一位老师家境困窘,深夜时分仍在煤油灯下批阅作业。因天气特冷,故身披一床棉被。铭经夜间巡视校园时,路过这位老师的窗前,眼见上述情景,立即进入室内,脱下自己身上的皮袄,让老师穿上。并说:“老师为了学生,深夜工作,却无衣御寒,铭经有失关照,实在惭愧!这件衣服就送给先生吧!”说罢,转身出屋。
  从上述几件事例中,我们已不难看出刘铭经先生的道德文章、品格修养、尚德爱才与从严治校。
  铭经先生一生投身教育,兴办新学,为家乡、为社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,故而受到阜阳地区父老乡亲的赞誉和后辈学子的尊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