巡按御史田用坤堵“水口”固城防

发布日期:2024-03-04 11:01

田用坤,字同乾,颍州人。其仪容伟丽,举止端详,精力充沛。年轻时,谢绝交游,关锁门户,悉心读书,文思敏捷,落笔千言,斐然成章。

明崇祯元年(1628)戊辰科殿试金榜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,授行人(明代设行人司,复有行人之官,掌传旨,册封、抚谕等事),调任为监察御史,巡按广西。还御史台后,出任为江西提刑按察司右参议,分守(按察使)湖西,接着分任督粮道,督办本省粮储漕运等。界首市博物馆,收藏有明崇祯皇帝为褒奖田用坤,貤(yí)封其父为行人司行人、其母为孺人的《圣旨》。后其父“田九世,以子用坤,赠中宪大夫、江西右参议”。(清道光《阜阳县志》卷九·选举志)

明崇祯皇帝褒奖田用坤,貤封其父为行人司行人、其母为孺人的《圣旨》(界首市博物收藏)

清乾隆《颍州府志》(卷之八·人物志)记载,田用坤在其所工作过的地方皆有治绩。他在分守湖西及任督粮道官员时,当地有退滩地(退水后的滩地。多在河道附近,洪水退后留下的土地)数千顷,“两台”(藩台和臬台的合称。指明清时期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承宣布政使和提刑按察使)欲派粮起科(对农田计亩征收钱粮),田用坤担心滩地易反复,水涨后无法耕种而加重民众的劳苦,就极力阻止此事并不向上级报送。

《圣旨》局部

田用坤对家乡深怀感情,力所能及地关心着家乡的事务和安宁,堪称乡贤。明崇祯八年(1635),田用坤任监察御史时,悉知颍州作为畿辅重地的利害缓急及家乡为高迎祥、李自成农民军所部攻陷时的惨状,包括其妾胡氏(颍州人)也因农民军破城时自缢而死。遂奏请朝廷加强颍州的军备,建议将“颍寿兵备道”(河南提刑按察使司颍州按察分司)衙署从驻扎寿州再次复驻颍州。朝廷奏准后,兵备道佥事谢肇玄(元)由寿州莅颍州。谢肇玄(元)悉力补充兵员,增加城守防御,安抚体恤百姓,社会趋于安定。谢肇玄(元)对颍州城防颇有贡献。他汲取高迎祥、李自成农民军所部由北门破城的惨训,带头捐俸筑城浚池,一改北门以颍水为隍(护城河)旧例,创浚北关外护城河,并置北门浮桥;拆除了城墙外四周的所有楼房,防止攻城一方居高临下压制城内守军,并重建了西、北两关楼。

颍州城东南护城河堤外地势低洼(指望霍楼南,东清河青龙口一带),历史上曾因风水原因,官绅们站在不同角度,发生过著名的“巽水之议”(巽xùn)。一方认为在此处开“凿巽水”,建桥“增闸约水,以固元气”。因此,在明万历三十七年(1609)时任颍州知州孙崇先建“青龙桥”,“从震也,天镜若开,长虹忽起,颍赠一胜概矣”。兵部尚书张鹤鸣之弟、明朝官员张鹤腾撰有《颍州创建青龙桥记略》。

而另一方则认为,若在此处开“巽水”“水口”(指青龙口),则护城河水位会显著下降甚至干涸,严重影响着城池守御的安危,还会给地方带来诸多不利因素。明万历三十七年(1609)、崇祯二年(1629)颍州官府曾两次在此处“妄开”(胡乱开挖),造成了崇祯八年(1635)颍州陷城等祸患接踵而至。因此,田用坤在这次奉使出巡时顺道颍州,说服当地官员,并亲自主持率领民众将“水口”堵塞,以息水患,稳固城防。颍州士民称赞他时刻为家乡着想,造福乡里的美德。田用坤“逾年引疾归,卒年六十四”。其政绩入颍州旧志仕迹。